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
分享

《石臼漁歌》裡的精神力量

孫曉雲

2025年09月16日08:26    來源:光明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原標題:【抗戰中的文藝力量】《石臼漁歌》裡的精神力量

   【抗戰中的文藝力量】

   80多年前,那段烽火連天的歲月裡,在美麗的石臼湖畔,一位年輕的新四軍戰士,用貝殼在沙灘上寫下了滿懷深情、充滿生活氣息的歌詞﹔另一位戰士看到后,隨即譜曲,短短一夜之間,一首動人心弦的歌曲便誕生了。后來,這首歌被廣為傳唱。這首歌曲就是被稱為最抒情的新四軍歌曲——《石臼漁歌》,它的詞作者是我的父親孫海雲。

   那時候,父親在新四軍第一師巡視團工作。他們一行十幾人從蘇中南下,幾經輾轉到了溧水新橋區。當地的石臼湖風景如畫,水天一色,漁帆成行。可生活在這裡的老百姓過的卻是“年年辛苦年年飢,捉條魚兒飽肚腸”的沉重日子。父親后來講,現實巨大的反差撞擊著他——山河的壯美與百姓的艱難,和平的無望與斗爭的殘酷。一股強烈的沖動涌上心頭,他撿起湖邊一枚貝殼,在沙灘上寫下了心底冒出來的句子。同行的涂克伯伯,是位有才華的文藝戰士。他讀到歌詞后,連聲說:“寫得好啊!有生活,樂感也強!”父親回憶說,涂克伯伯很興奮,帶著一種創作的急切感,當晚就在借宿的茅屋裡點起昏黃的油燈,連夜“突擊”譜曲。第二天清晨,《石臼漁歌》的旋律就像奔涌的湖水流淌出來——

   天蒼蒼,水茫茫,石臼湖上是家鄉。

   野鴨滿天飛喲,漁帆列成行。

   年年辛苦年年飢,捉條魚兒飽肚腸。

   劃喲劃喲,劃喲劃喲,日出一斗金喲,勝過萬擔糧啊!

   我們生活在湖上,我們戰斗在湖上……

   我們戰斗在湖上,我們歌唱在湖上……

   家鄉處處起歌聲,唱到東方現朝陽。

   這首歌的創作幾乎是“零條件”的。沒有樂器、沒有紙筆,但就是這樣一首“簡陋”的作品,卻很快在新四軍軍營、高淳、溧水以及周邊地區傳唱開來,成為鼓舞斗志、凝聚人心的軍歌。

   那一年,正值抗戰相持階段,日本鬼子策劃著殘酷的“清鄉”,國民黨頑固派也在趁機圍攻,溧水這片蘇南抗日根據地的中心,正經歷著黎明前最深的黑暗。這首歌誕生后不久,溧水就爆發了慘烈的戰斗。新四軍戰士們在血與火中戰斗。此時,《石臼漁歌》像一粒頑強的種子,在軍民之間廣泛傳播、生根發芽。戰士們休息時,圍坐學唱﹔行軍時,低聲哼唱。它的調子簡單好記,歌詞唱的就是身邊的生活和心裡的盼望,很容易引起共鳴。戰爭的陰雲,似乎被歌聲純真的力量暫時驅散了,它把最普通、最真摯的情感唱進了人們心裡。

   江蘇省新四軍研究會原副會長金實說,《石臼漁歌》是新四軍歌曲裡一首有名的抒情歌,它的珍貴在於誕生在抗戰最困難的時候,卻唱出了最溫暖的希望。

   這首歌有著很強的生命力。20世紀八九十年代,江南新四軍老戰友聚會的時候,大家還不約而同地唱起《石臼漁歌》,唱得很帶勁。江蘇省黨史專家庫成員卞新宏給我講過一個名叫葉振華的老戰士的故事。1945年,十幾歲的葉振華從南京步行投奔新四軍,在橫山學的第一首革命歌曲就是《石臼漁歌》。幾十年過去了,再見到這位老戰士時,老人竟能一字不差地完整唱出來。這讓我深深震撼。一首歌,竟能這樣深深刻在一個人的生命裡,穿過80年時光也不褪色。不正是因為這首歌唱出了那個時代軍民心底共同的堅韌與期盼嗎?

   就在那時,新四軍成立了文工團,我父親任團長。父親在世時很少講自己的作品,提起《石臼漁歌》,他總是說涂克譜得好,是戰士們和老百姓唱得好。他說,新四軍裡有很多像涂克這樣有才華的文藝青年,更有像賀綠汀、任光那樣早已成名的藝術家。他們放下筆和樂器,拿起槍,又用藝術當武器,鼓舞士氣,喚醒百姓。在缺衣少食、戰斗不斷的年月裡,文藝就是糧食,是彈藥,是黑暗中彼此緊握的手,是穿透烏雲的光。

   一首《石臼漁歌》,沒有激烈的口號,它用最普通的家鄉風景、最平常的漁民生活,描繪出軍民對和平安寧最深的渴望和必勝的決心。這首歌為什麼能唱到現在,我父親自己也在思考這個問題,他說不是因為歌寫得有多好,而是我們熱愛生活、熱愛土地、熱愛人民。這就是文藝的力量,它來自生活,歸於人民,最終變成一種深沉而持久的精神力量。

   我父親從年輕時就立志當作家。我的記憶中,他整天伏案筆耕,是當時軍中的筆杆子。堆在家裡的書稿,幾麻袋都裝不下。后來我對革命事業的忠誠,對藝術的熱愛,都是跟他朝夕相處中自然形成的。2015年,我有幸參加了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典禮,代表新四軍的后代,也代表當時95歲的父親。

   1980年第五期《江蘇音樂》雜志,刊發了《石臼漁歌》的首個印刷版,之前都是油印件或手抄本。在父親生命最后的日子裡,他還竭盡全力在家人的幫助下,重新編印了《閃光的歷程》一書,贈給在世的新四軍戰友和他們的子女。后記裡寫道:“這是為了給我們的后代留下點滴精神財富,同時給研究蘇中黨史、軍史的同志提供些有益的參考資料。新四軍戰士的精神永存,大家的心永遠像入伍時那樣年輕。”

   父親一輩子都在用實際行動傳承新四軍的精神,默默無聞卻偉大崇高。作為新四軍的后代,我肩負著傳承紅色基因的使命。父親的殷殷囑托,一直激勵著我不忘初心。生命不息、書寫不止,我一定將老一輩的革命傳統和紅色基因傳承下去。

   (作者:孫曉雲,系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

(責編:劉圓圓、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